
?融媒體記者 李 蓉
頭戴電焊防護面罩、身穿帆布料工裝,左手拿焊條、右手拿焊槍……這是華能淮陰電廠檢修部高級技師、“江蘇大工匠”李京澤的日常形象。
18歲從淮陰技工學校(現(xiàn)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)畢業(yè),一路從學徒工成長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工程師、江蘇省特級技能大師,2009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,2021年當選為“江蘇大工匠”,李京澤用30多年完美詮釋了“勞動創(chuàng)造美好,技能點亮生活”的真諦。
雖然早已是高級工程師,但李京澤一直稱自己是一名焊工。初中畢業(yè)考入淮陰技工學校熱能動力專業(yè),是他技術生涯的起點。“20世紀80年代,選擇中專或技工學校的人很多,我們專業(yè)的錄取分數線比一些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還要高。”李京澤回憶道。剛進校時,他并不清楚這個專業(yè)具體要學什么,將來要做什么。不過,在老師的悉心引導和同學的影響下,他很快熟悉了自己專業(yè)的課程內容、發(fā)展前景以及就業(yè)狀況等,樹立起了專業(yè)自信。嚴謹認真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在他的心里開始生根發(fā)芽。
畢業(yè)后,李京澤被分配到華能淮陰電廠焊工班。面對這份又苦又累的工作,曾當選為全國勞模的父親教導他:“干一行就要愛一行、鉆一行,怕吃苦,什么都做不成。”他把父親的話銘記在心,并暗下決心:既然做了焊工,就要做最好的焊工。
除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素質,做好這份工作,還需要練好“蹲、眼、腕、穩(wěn)”四大基本功。為了練習臂力和腕功,李京澤在自己焊的啞鈴上掛上裝滿水的瓶子,每天要舉上百次,還要做上百個俯臥撐。為了能多學點技能,他上班時緊跟師傅的腳步,下班后不是到師傅家繼續(xù)討教,就是撿來邊角料練習。“焊縫幾分鐘,寒暑幾年功。”他用專注和匠心追求卓越與品質,練就一身過硬的電焊功夫,成為全廠技術進步最快、焊接質量最好的青年焊工。
發(fā)電廠超高溫、超高壓設備的危險性,設備布局的特殊性和安全生產的極端重要性,對焊工的焊接工作提出了極高要求。高空作業(yè)、受限空間作業(yè)極為常見,躺著、趴著甚至倒立這些“非正常”的工作姿勢對李京澤來說是家常便飯。精湛的技術,使李京澤在電力系統(tǒng)名氣大增,經常有其他單位人員慕名前來請他給予技術支援,他先后多次赴安徽、浙江、四川等地進行焊接技術指導。
30多年來,李京澤熟練掌握了各類鋼材、不同參數條件下不同管徑的焊接技能操作,練就了雙手焊、鏡面焊、不泄壓焊接的“三絕”技術,并積極參與和主持解決現(xiàn)場實際問題的焊接攻關活動。在數十次解決各類技術難題中,他探索出“大口徑管道焊接退磁方法” “大厚度鑄鋼件裂紋補焊工藝”“巴士合金焊接工藝”等技術,啃下了許多“硬骨頭”。
“我的水平再高,也只有一雙手,我要把我的能耐變成大家的能耐。”現(xiàn)在,李京澤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手藝傳下去。堅守生產一線多年,李京澤十分注重技術技能的傳承。以他命名的“李京澤工作室”,被授予省示范性勞模工作室和全國能源化學系統(tǒng)優(yōu)秀勞模工作室。他還積極參與市內外職業(yè)技能培訓鑒定工作,并利用一切機會回到母校與師生面對面交流、傳授技藝,以自己的成長經歷激勵新時代的年輕學子篤定信心,腳踏實地打好專業(yè)基礎,增強職業(yè)認同感和榮譽感。在他看來,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和國家對職業(yè)教育越來越重視,對大國工匠、高技能人才給予越來越多的期待和關懷,產業(yè)工人的地位、待遇在持續(xù)提高,“找準自己的定位,懷揣熱愛與堅持,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(yè)績,靠勞動和技能創(chuàng)造美好的生活。”他說。